证券时报记者郭博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8月29日,工信部印发《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应用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围绕制造业典型产品的关键技术、重点生产企业等技术供给线,以及研发设计工具、生产制造装备、关键软件等技术支撑线,构建系统化、标准化的技术体系。

按照谋划三年、展望五年的时间表,《实施意见》中提出两个阶段目标。第一阶段到2025年,形成一套科学适用、标准规范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方法,基本建立涵盖制造业各门类重点产业典型产品的技术体系;第二阶段到2027年,建成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全面形成横向协同、纵向联通的技术体系网络。

技术体系可以用“1295”来概括,即:按照产品生产流程或产品构成划分环节,构建1套环环相扣的技术体系分析框架,围绕产业技术供给和支撑2条主线,形成关键技术、物料、企业、研发设计工具、生产制造装备、质量、标准、管理服务、关键软件9张清单,依据技术成熟度和制造成熟度模型,对比国内外差距,形成5个评价等级。

《实施意见》提出6大方面应用:

一是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目录,做到全面准确,防止漏项和重复立项;同时,与科技创新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专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等有效衔接。

二是支撑科技成果产业化,确定成果清单,分类开展成果产业化工作;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的工作合力;加强中间试验能力建设和产业化综合保障服务。

三是支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精准识别长板优势,形成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目录,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和专业机构作用,用好标准、认证等工具。

四是支撑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建设,系统梳理产业技术基础能力,支撑标准制定、推广和质量检测、试验能力、计量能力、科技成果、产业信息、知识产权等能力建设。

五是支撑区域产业发展,精准开展产业链补链强链,针对性开展招商引资。培育和引进优质企业,形成高水平创新型企业梯队;统筹区域内产业基础能力,实现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

六是支撑企业技术研发和供应链管理,准确评估企业技术研发和供应链管理状况,优化技术研发管理体系,有效开展技术研发,加强供应链管理,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和防控机制。

此外,为顺利推进各项任务落地实施,《实施意见》明确,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央地协同、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统筹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产业联盟、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智库等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先进的数据安全管理机制,按规定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定期对技术体系建设和应用工作开展数据风险评估。并推进开放合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协作、创新资源优势互补;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和市场、规则等方面软联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