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矿业西藏玉龙铜矿新能源重卡自动装卸电池站。本报记者 芈峤 摄


(相关资料图)

西部矿业青海盐业公司茶卡分公司数字化包装机。本报记者 芈峤 摄

青海物产工业投资有限公司数字化电解槽。本报记者 吴占云 摄

西部矿业盐业公司茶卡分公司数字管控中心。本报记者 芈峤 摄

雪山脚下的青海智慧交通。通讯员 左小明 摄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是2020年—2022年来落实国有企业改革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的具体施工图,也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国企改革重大举措的再深化。今年,决战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现高质量圆满收官,新时代青海国企改革在许多领域发生了一系列全局性、转折性、根本性重大变革。即日起,本报推出“国企改革看青海”系列报道,详实记录我省国资国企实施改革三年行动的重点举措、典型案例和改革成效。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芈峤

青海能源鱼卡有限责任公司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煤矿生产基地,在这里地下500米的井下世界,是煤矿机械开采、智能皮带运输、智能化巡检“机器人”等智能化采煤场景,“生产高效、员工体面”成为青海国有煤矿代名词;

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锡铁山分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独立铅锌采选联合生产企业,这里采矿、选矿、综合三个方面共计28个子项实现了资源空间可视化、采矿装备高效化、工艺控制自动化等智慧化“八化”功能,是名副其实的智慧矿山;

青海地处世界屋脊,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在这里公路路网随山地、荒漠、盐滩、树林等地形随意切换,路网铺设难度非比寻常,但是以交通发展为主业的青海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建好高原路、铺好“智慧网”,一条数字化“聪明路”不仅安全,更加畅通;

……

时至今日,在全国、在世界,活跃着青海国资国有企业高效发展的身影。2020年以来,青海国有企业在省委省政府、省国资委的部署下,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契机,补短板、强弱项、夯基础,不断激发活力、动力,提升市场竞争力,特别以数字发展为转型突破口,实现了“人治”到“数治”的转变,实现了“制造”向“智造”的跨越。

数字时代已经来临!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了数字技术在国资国企领域逐渐渗透、广泛运用和充分融合,让国有资产监管能力再提升,国有企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再添新活力……

把握机遇,

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千行百业都在紧抓时代机遇转型升级。作为全省经济发展重要支柱的国有企业,纷纷驶上数字化发展“快车道”。

在西部矿业位于西藏自治区国内品位最高的玉龙露天铜矿智能采矿办公区,监控屏幕上各种生产数据、设备信息不断跳动,工作人员娴熟地操控着按键和摇杆,远程同步进行着海拔4600米以上的挖掘、钻孔、推土等作业;

在青海省物产集团有限公司集团本部及所属11户二级企业,13户三级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成本管控、会计核算、财务报表编报等各个财务模块协作及数据集中,实时在线掌握企业主要指标运行情况和关键数据,形成上下联动的监管格局,提升财务管控能力;

在西宁岘子隧道,这里安装了隧道随车调光节能系统,远观黑漆漆的隧道随着车辆的驶入有节奏地亮起,车辆驶过灯随即熄灭,真正实现了“车来灯亮—车走灯暗—灯随车行”的智能“绿色”管控;

……

从高海拔的矿山高效开采,到企业自上而下的集中管控,再到“智慧路网”融入“绿色元素”……在青海,改革给了企业深远影响,从政策“要做”到主动“要做”,企业内生动力不断激活。三年,“数字基因”在全省各大国资国企植入,企业发展逐步由粗放式扩张向精细化运营迁移,由此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其间,省国资委会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研究制定《关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指导国资国企扎实推进数字化建设,保障到位、亮点突出。

青海能源鱼卡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朝伟说:“数字化带来了工作面生产能力和井下煤流运输能力的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企业整体运转更加高效。截至目前,企业智能化发展共计减少人员140多人,每年节省成本投入近1000万元,年产能达400万吨。”

青海省盐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谭生禄说:“实施数字化生产后,今年7月立袋产量较去年同期293.69吨提高至1869.78吨,平袋产量由1512.32吨提高至3069.6吨,节约成本超160余万元。”同时,“数字”食盐基地的成功打造,不仅解放了人力,提高了效率,并且智能化管理让企业发展更加安全,产品质量更加可控,市场信心更强。

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三年改革,数字化正不断通过科技赋能全省国资国有企业,对其生产绩效、组织运营、创新、竞争模式等产生影响,同时,这是顺应数字经济时代、建设数字中国的必然要求。

补齐短板,

实现青海企业劣势变优势

“每年退休的高工还没有招的多?”“有没有算过企业人员培训和招工成本?”“市场竞争这么激烈,企业怎么控成本,提效率?”

犀利之问,来自包括国资国企在内的青海众企业,这是企业发展所遇到的客观问题,也是所有本地企业发展道路上必须解决的难题。

青海地处内陆,虽然资源丰富,但是工业发展资源富集区多半集聚在柴达木盆地,这里多为戈壁,交通不便、地广人稀、自然条件艰苦,招工难、留人难,想要培养高等级技术“工匠”更难。并且,不论是省会西宁还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面对国际国内市场销售半径过长,运输成本不得不考虑。

“现代企业的发展不是单纯靠资源,高效率、高品质,低能耗、低成本,人无我有的‘高精尖’发展才能长久,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西部矿业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李威说。

面对青海众企业不可回避的“人才”之问,通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企业以科技作支撑,全数字化引入,实现了机器换人、智慧化发展。

在海西州锡铁山铅锌矿,实现了无人驾驶、远程装矿、采矿数据集成等数字化生产,机车驾驶人员及现场放矿工岗位人员优化80%,井下值守岗位优化100%,降低了劳动强度,提升了作业效率,保障了生产安全。另外,在智能管控方面,通过MES、集中计量、无人计量、能源管理等,实现计量、能源相关岗位优化80%,矿山数据统计工作智能化,在线类数据全部自动采集,提升生产经营管控效率30%以上。

同在海西州的鱼卡煤矿,因长久以来人们受煤矿原有开采方式的影响,招工、留工永远是最大难题。

“以前在井下一待就是5个小时,背着沉重的工具箱走来走去,时时刻刻盯着运转的皮带,午饭都是在井下吃,现在好了看着屏幕就能完成。”鱼卡公司运输大队副队长郝启家感慨道。现在,代替郝启家下井的是黄色“机器人”。机器人在巷道里时走时停,通过搭载多种传感器实时采集巡检设备和巡检环境图像、声音、红外热像及温度数据、烟雾等参数信息,完全“解放”人力,降低工人劳动风险,实现应用场景智能化监测。

青海盐业公司生产现场负责人李金平说:“目前,自动化生产线,全机械运作,不仅恒定生产规格、生产标准,保证产品质量,还减少人员招聘、培训等成本,12小时两班倒的生产时限,变成了24小时,全天候生产。”

我省工业数字化领域相关专家表示,在青海,随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帮助企业补齐短板,解决招工难,就以“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来代替;运输成本无法避免,就以智慧生产控成本、提效率来弥补。深处戈壁,但是这里有广袤的土地,让智慧化厂房建设有了更多发挥空间。

在数字化推动下,在青海国资国企带动下,在环境倒逼下,青海企业发展难点变亮点、缺点变优点,智能制造真正实现青海产业发展“扬长避短”。

产业互联,

成为数字化转型最强“链主”

数字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已成为经济增长核心要素和企业竞争关键领域。

纵观整个实体经济,国有企业是引领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快数字化转型将加速推进新技术创新、新产品培育、新模式扩散和新业态发展,推动企业更广更深融入全球供给体系,促进青海产业迈向产业链中高端发展。

“企业持续推进两化融合发展,围绕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在电解车间对电解槽智能打壳精准下料控制系统进行实验改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吨铝电耗可节约78KWh/tAl。”青海物产工业投资有限公司设备管理部部长田发云说。

青海物产工业投资有限公司是物产集团下属企业,电解铝产能并不大,但通过数字化技术创新,使得企业降碳减碳更加凸显。目前,省内多家电解铝企业已开始数字化转型,从数字化天车、数字化管控入手,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减低生产成本,在全省电解铝市场占得先机。

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区,西部矿业湘和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厂房内,国内首条5G全自动智能化锌冶炼熔铸生产线全速运转。正是有了产业链前端的数字化全效发展,同一企业的产业链终端也在效益面前进行着数字化转变。

“公司的这条管状皮带在数字化智能管控下,24小时不停运转。这条皮带,一头连接炼锌危废渣产出车间,一头连接危废渣无害化处理车间,一进一出更换衔接完成了工业废渣到工业用品的转换。”湘和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周旋说。

青海国企改革领域相关专家指出,数字化转型是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而国有企业作为时代的担当者及当前全省主要发展动力的提供者,是名副其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链主”。

今天的青海,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新一轮的改革即将开启,国资国企新一轮数字化转型还在继续……

《青海日报》(2023年08月21日 第5版:青报观察)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