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广电·回澜听涛·2月2日讯】2月1日,青岛公布了2022年成绩单。

2022年青岛生产总值为14920.7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9%,与山东增速持平,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78.05亿元,比上年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197.34亿元,增长2.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245.36亿元,增长4.5%。


【资料图】

从结构来看,服务业依然是青岛经济的“定海神针”,202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5%,占生产总值比重62.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3.8%。

在疫情冲击、市场变化等不确定性冲击下的青岛工业,在2022年“稳住了”,2022年青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8%。

最值得关注的亮点来自外贸领域,2022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9117.2亿元,比上年增长7.4%,青岛正在逼近外贸万亿之城。目前,中国已有7座外贸万亿城市,青岛或有希望冲击第8。

从排名来看,青岛依然位居全国第13位,落后身前宁波783.55亿元,领先身后无锡69.93亿元。从1.2万亿时代,三城就你追我赶,如今青岛、无锡距1.5万亿近在咫尺,宁波则早已跨过,并靠近1.6万亿门槛。

在《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实施青岛“强龙头”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到2025年,青岛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进位争先。无论是追赶标兵,还是保持对追兵优势,青岛的脚步都不能停,而且还要再快一点。

1、“三条主线”强支撑

实体经济和招商引资、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干部作风能力提升是青岛高质量发展的“三条主线”,也是2022年青岛成绩单重要的“承重柱”。

2022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3.8%,比GDP增速低0.1个百分点,但是这个数据反而证明了青岛工业结构中,新动能的支撑有力。

去年青岛遭遇了疫情冲击,尤其年底多点爆发的疫情对经济影响较大,导致四季度数据出现下滑,前三季度的上升势头被打断。此外,轨道交通、汽车等支柱产业也在市场波动中迎来震荡,导致以城阳、即墨为代表的的实体经济重镇增长乏力。

从去年前三季度数据来看,城阳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9.2%、-37.4%;即墨的主导产业,汽车产业同比增长-3.8%。这些不仅是区市的主导产业,也是体量规模巨大,对青岛全市数据影响极为显著的支柱产业。

但在这种情况下,青岛的规上工业增加值依然“追”到了3.8%,说明有其它高成长产业,把增速拉了回来。去年以来,青岛狠抓实体经济和招商引资,给青岛带来了紧缺多年的大项目、好项目,这些项目带来的不仅是量的增长,更是青岛实体经济新的增长极、增长点。

从拉动力来看,“新”的特点极为突出,新产品——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锂离子电池、多晶硅产量分别增长4.9倍、65.6%、30.6%;新动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3%,其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分别增长68.3%、19.8%。投资角度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8.3%和36.2%,也证明了青岛项目支撑的有力。

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的拉动作用,首先突出体现在投资拉动上。去年,青岛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3.2%,连续七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市南和市北,作为最典型的“老青岛”,大片历史城区限制住了市南、市北承接拉动力最显著的制造业大项目,但去年市南、市北增速却分别达到4.7%和4.6%,成为青岛的重要正向拉动力,城市更新建设腾出的空间、引来的产业功不可没。

2022年到底有多“难”,相信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各自的体会。但与“顺风局”相比,“逆风局”里更能看出作风能力的重要性,作风不够硬心态可能会崩、能力不够强事业可能会崩,青岛的成绩单,本身就是对作风能力提升成果的一种回应。

2、市南、崂山、黄岛、胶州强拉动

与2022年青岛成绩单一起公布的,还有各区市的生产总值。

之所以说市南、崂山、黄岛、胶州强拉动,是因为增速前4名与增量前4名,都是这4个区市,它们贡献了最大的“动力源”——在去年的2022年三季度全市经济运行及重点工作“摘星夺旗”考核结果中,经济运行版块的前4名也是它们。

崂山和胶州是“唯二”增速超过5%的区市,崂山增速遥遥领先,达到5.7%,胶州的增速为5%。作为青岛的龙头,西海岸新区在基数数倍于其它区市的基础上,增速仅次于崂山和胶州,达到4.8%。市南作为青岛的老城区,或许可以算是发展空间最受限制的区市,但增速也达到了4.7%。

增速只是一个衡量指标,更重要的是增量。因为增速受基数影响较大,增量更能直观反映区市经济在去年为青岛贡献了多少动能。

从增量来看,一骑绝尘的是西海岸新区,323.32亿元的增量,占到了10区市增量总和的41.3%;增量第2名是“重焕生机”的市南,达到95.78亿元;第3名来自国家战略叠加、上合优势凸显的胶州,增量84.82亿元;崂山以70.09亿元的增量位居第4。4个区市的增量总和达到574.01亿元,占到10区市增量总和的73.3%。

如果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是它们?答案或许就在青岛的发展主线上。

西海岸新区和胶州的最主要引擎来自实体经济和招商引资。2022年,在青岛市实体经济振兴220个重点建设项目清单中,西海岸新区项目占55个,投资1323.3亿元,个数占比25%,投资占比35.4%;96个重点储备项目清单中,新区项目31个,投资2614.4亿元,个数占比32.3%,投资占比72.6%。

围绕“双招双引”,上合新区去年累计签约项目426个、总投资3280亿元,增长32%。其中,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上合国际枢纽港TOD项目投资额分别达到130亿元、110亿元。

崂山集中攻坚项目和现代产业集群,突破发展七条重点产业链,打造虚拟现实产业园等四大专业园区,更有歌尔、海信医疗等高新企业引领带动。

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为市南、崂山提供了充沛动能。

市南以产业为重点,以园区为平台,以项目为支撑,加快22个城市更新单元建设,高质量推进总投资372亿元的179个城市更新攻坚项目,实现企业招引与项目建设并行推进,有效确保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

崂山近年来快速成长的“四新经济”,在城市更新建设推动下也有了更大的发展动能,原有的低效片区,如今已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千亩级产业园区的所在地。

3、胶东经济圈规模可期

从争先进位的角度来看,青岛的标兵,没有一个是“善茬”,青岛有自己的禀赋优势,标兵们同样也有,甚至更好。青岛争先进位的关键点,不仅在于自身补短板、强优势的攻坚,更在于“强龙头”带动作用的彰显,带动整个区域形成强大合力,参与全国、全球产业链的分工竞争之中,合力创增量。

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家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而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将是未来竞争的重要平台。

《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推动经济圈特色化一体化发展被列为单独一部分,其中胶东经济圈是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胶东经济圈项下,出台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推进青潍日同城化和烟威同城化发展同样被点名。

在胶东五市中,青岛是龙头,烟台和潍坊则是两大支柱,无论是规模体量还是产业实力,都是放眼全国都不可小觑的“大市”。

就在1月29日,诸城市2023年工作动员大会上,诸城市委书记张建伟特别强调,2023年要在全方位对,融入青岛上实现新突破,大力实施“融青”战略,再次让青岛都市圈、青潍日同城化走入大众视线。作为一个制造业发达的7000亿量级城市,潍坊与青岛的产业合作有非常大的空间,潍柴、歌尔等龙头企业,都已经成为两城合作的纽带。

来源:烟台市人民政府

在青岛公布2022年成绩单前几天,烟台公布了其2022年经济数据。

2022年,烟台生产总值为9515.86亿元,同比增长5.1%。虽然中国的万亿城市没能实现扩容,依然还是24座,但烟台已经成为距离万亿最近的城市之一。2023年,青岛和烟台都把GDP预期目标定在了5.5%,青岛是5.5%左右,烟台是5.5%以上。而且烟台也明确提出,要在2023年争取突破万亿大关,胶东经济圈也由此有望成为拥有双万亿城市的经济圈。

两座万亿经济大市,在同一个经济圈,是不是能奏响类似深圳与东莞那样的协奏曲,值得期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