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银,男,55岁,现为朝天区平溪养护管理站职工,在曾家公路上从事养护工作,曾多次被授予“优秀养护职工”“先进工作个人”等荣誉称号。从业36年来,刘玉银坚守在公路养护的一线,用辛勤的汗水换来道路通畅的喜悦,用无私的奉献精神守护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畏磨砺激壮志 辛苦耕耘铸壮举
刘玉银所在的平溪养护管理站主要管养县道中子——曾家公路。该路段全程20.59公里,是曾家山片区群众联系外界、运输农产品的重要通道,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该段公路犹如羊肠般在群山中环绕穿行,弯急、坡陡,两侧更是万丈悬崖,稍有差池,便会车毁人亡。一到冬季冰雪覆盖的时候,路上更是云雾缭绕,湿滑难行,令过往司机胆战心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刘玉银生长在这苍茫的大山之中,深知当地群众的生活出行离不开这条路,但频繁的惨痛事故和那失去亲人的哀嚎更令他刻骨铭心。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1986年,19岁的刘玉银毅然选择在这大山之巅干起了养路工。这一干就是36个春秋,由于他工作踏实、业务精干,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朝沐霜露晚披霞 风雨兼程保畅通
“只要干一天养路工,就要保一天通畅。”这是刘玉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08年冬,一场罕见的大雪降临,朝天区遭受特大冰冻灾害,刘玉银所管养的中子——曾家公路路面冰雪近40厘米厚,汽车无法通行,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刘玉银和他的养护战友们积极响应抗冰灾保畅通要求,冒着零下6摄氏度的低温,用拖拉机连续运沙10多天,将300多立方米防滑沙洒满了整条公路,使得车辆得以顺利通行。而冰雪溶化后,他们又要将填路的防滑沙一铲一铲清理出路面,这一填一挖,全站职工竟要多出一个月的工作量。
2010年“7.23”“8.13”两次特大洪灾发生后,全区多条道路不同程度遭受水毁,灾情严重。中子——曾家公路15K+150路段地处风化岩地质带,是当地群众称之为“大雨大塌,小雨小塌”的地质灾害路段,发生滑坡坍塌后,泥石如果不能及时清理,极易阻断交通。
刘玉银在灾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就赶到塌方现场,向主管部门报告险情后,他立即和队友进行了清理。由于没有工程机械,大家只能靠肩挑手提,搬石块,清便道,从清晨到夜晚,他的手掌磨出了血泡,肩膀压破了皮,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仅用了10多个小时便抢通了塌方路段。
大爱无私筑重建 不悔青春美家园
“5.12”地震后,中子——曾家路段路面损毁严重、地质灾害频发,养护管理责任大,重建任务十分艰巨。刘玉银所在的养护站全体职工冒着余震危险,采取更加严密的安全防范措施,积极上路管理维护。
不论刮风、下雨,刘玉银都每天坚持上路,重活累活抢着干。半年的时间,他和全段9名战友清水沟、修护坡、平路面,先后清理泥石15000余立方米,清理渠道8.7公里,使用沥青8吨,修补坑槽500多处,3000多平方米,恢复和巩固了管养路段道路通行能力,保障了灾后重建生命线畅通无阻。
近年来,随着曾家山国家AAAA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展开,往来车辆众多,路面抛洒严重,给管理养护带来很大困难。刘玉银和战友们立足大局、创新思路,将公路养护管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创建工作有机结合。积极走农户、进村委、访司机,主动宣传倡导当地群众“讲文明、树新风、爱护公路环境”,说服运送泥沙的司机装好篷布防治抛洒滴漏,动员村民将易滑坡地段的耕地实行还林,使整条道路焕然一新。
以苦为乐,以路为业,不图任何回报。这是刘玉银以自身行动对“养路工人”这个特殊职业的诠释,也是这种特别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敬业精神,让他“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默默走过了36个春秋,他所在养护管理站负责的27.7公里沥青路,好路率由当初的65%上升到85%,养护质量和水平在全区居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