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朵:让创新成为远航的动力


(资料图片)

刘朵,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刘朵是交通运输部青年科技英才,第十七届中国公路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江苏省研究生导师类产业教授(兼职),她组建了交通科学研究院桥梁技术研发中心,承担了江苏省钢结构桥梁产业联盟秘书处工作。她长期从事桥梁技术研发和咨询服务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交通运输科技项目、江苏省交通运输科技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浙江省交通运输科技项目、青海省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等科技项目24项,相关研究成果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15项,发表学术论文36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8项,联合出版著书两部、参与编写行业、团体及地方标准12项。

最喜欢的话:坚守、坚信、坚持,勇于探索,勤于实践,让科技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刘朵

指导多项重点工程建设

科技创新可以充分发挥对加快交通强国的建设支撑和引领作用。刘朵长期坚守在科技创新路上,致力于桥梁工程的技术进步,敢于探索、勤于实践,风雨兼程,孤独却充满希望。

毕业之初,她有幸全程参与了南京绕越高速东北段江山桥——我国最早建成的钢桁腹预应力混凝土组合桥梁之一,该桥采用了新型节点构造,实现了钢混连接的自主创新。以此为契机,她在钢混组合桥梁领域持续深耕,依托省部级科研项目,率先研发形成了大跨径波形钢腹板组合桥梁的关键连接构造、精细化设计方法及快速化施工成套技术体系,指导了港珠澳前山河特大桥(建成时国内最大跨径)、河南桃花峪黄河大桥(首次采用型钢连接件)、中开高速公路银洲湖特大桥(首次采用自主研发的槽钢连接件)、南京长江四桥滁河大桥(首次采用悬臂施工工艺)、浙江奉化江大桥(首次采用波形钢腹板自承重异步施工工艺)等多项重点工程的建设。当绿色建造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共识,以预制装配为代表的桥梁工业化技术成为重点发展方向,她与她的研发团队依托江苏省“公路桥梁工业化与标准化建造关键技术”,开展了预制装配式桥涵结构精细化设计与智能化建造技术研究,钢结构桥梁标准化建造、质量提升及高品质养护技术研究等,创新成果在南京国道312线改扩建、山东京台高速改扩建、徐州快速化改造等工程中应用。创新成果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部分成果已编入交通运输部行业标准、中国公路学会团体标准和江苏省地方标准等。

不畏困难 获得成就

刘朵毕业后参加的第一个项目——南京绕越高速东北段江山桥,是我国最早建成的钢桁腹预应力混凝土组合桥梁之一,因桥型结构新颖、技术积累匮乏、标准规范缺失,可参考可借鉴经验少,特别是钢混连接部位的节点构造,作为钢混组合桥梁的关键连接构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她和团队翻阅国内外各种文献和资料,提出了多种设计方案,经过反复研讨论证,选取了其中三种构造形式进行受力合理性、安装便捷性、经济耐久性等综合对比。因时间紧、任务重,她制定了研究计划,首先通过有限元计算力学性能,其次进行安装工效对比,最后综合计算其经济成本并评估其耐久性。如何进行安装工效的对比成了难题,如果采用钢构件进行安装过程模拟,需要较大的场地空间和较多的人手,实施困难且制作成本高,刘朵反复调研和广泛咨询,选择了轻质经济的有机玻璃代替了钢材,将原计划一个月的工作压缩到一周内完成,为研究工作的开展争取了更多的时间。通过对三种构造的综合对比优选了其中的非翼缘型节点构造,为充分了解结构的受力性能和传力机理,模型试验的工作就落在了刘朵的身上。她详细设计了试验方案,然而构件加工和试验加载却成了难题,缺乏试验经验、成本受限等各种困难蜂拥而至,她没有气馁,独自一人调研加工厂制作水平,回学校仔细请教试验老师,跟踪试件制作的每一个步骤,认真测量每一处尺寸,终于顺利完成了模型制作。然而,试验过程中却遇到了实验室地锚孔被混凝土堵死、缺少大吨位加载设备等问题,她不畏困难,想尽各种办法一一解决,整个试验从设计到完成加载仅用了3个月时间,为江山桥的设计提供了极有力的支撑。

后期,她又全程参与了江山桥的建设,并主持开展了成桥荷载试验,首次依托实桥开展的力学性能研究工作,为该类桥型的推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刘朵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道德情操,入职十余载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在她的身上,有着桥梁科技工作熠熠生辉的匠心精神,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她坚信科技创新是推动桥梁技术进步的源动力。

中国公路学会入会二维码

【二审:闫可欣】

【三审:秦爱梅】

推荐内容